大家好,我是大龄程序员-迷途小书童。经常写一些技术分享类文章,偶尔扯扯其它的。最近经常在上网看到各路专家,政府官员都在催生催婚,大谈少生不生的严重后果,颇有一幅恨铁不成钢的架势。不能说没有一点成效,反向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,生育率蹭蹭的往下掉了
网上有很多分析大家不愿意生娃的原因。大致就是说:不是大家不想生,而是真的生不起,养娃成本高,生育拖累女性的职业发展等等。养娃需要结婚,结婚需要房子,彩礼,连婚都结不起,就更不要谈生娃了。
好像是社会发展了,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,反而生不起娃了。不可否认,这些都是阻碍大家结婚生娃的主要原因。
如果解决了房价问题,彩礼问题,养孩子成本高的问题后,大家就会生了吗? 个人观点是不会。否则,无法解释为什么西欧日韩发达国家生育率很低;反而在非洲,加沙等人命朝不保夕的地方,人口还猛涨,进入了“越穷越生”的怪圈。
生养成本高固然是少生不生的一个原因,但个人认为根本原因还是生娃已经从“刚需”变成了“可选”,很多人在生与不生之间权衡利弊。这一犹豫,生育率就下来了。
传统社会,生娃养娃提供了安全依靠,财富创造,精神寄托几个方面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价值。现代文明社会提供的服务部分或者完全代替了养娃的作用,使其从刚性需求变成了可选项。
生娃提供了安全的依靠
人的安全需求是最基础的需求,只有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谈论财产,精神等方面。在我国旧社会或者当前世界的一些落后地区,国家法治落后,政府无法给民众提供安全保障,个人的安全主要由家庭或者家族团体提供庇护。在冷兵器时代,人多力量大。如果一个家庭或者宗族人单力薄,别人就会认为你好欺负。不是有一句话说“当你弱小时,周围都是敌人”吗。在体制落后的丛林社会,这种威胁是影响生存的。
人遭受的最大恶意往往来自周边,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以前在农村偏远地区,一家人生的儿子越多,在村里腰杆就越硬。为什么?家里兄弟多,周边的邻居都不敢欺负,就不敢占他的便宜。说不定,有时还能欺负欺负别人。
对于单个家庭是如此,对整个国家也是如此。上世纪某段时间,我国周边强敌环视,常遭邻国威胁,动不动就要朝我们扔煤气罐。领袖鼓励国人多生育。小时候听过一个不知真假的故事:有一个家庭生了9个儿子,9个儿子都光荣入伍,母亲还受到领导人的接见。当时传为佳话,现在可能觉得无法理解。
在恶劣的环境下,生娃补充人口不是为了养老,是为了能活下去,不被灭掉。现在是法治社会,有警察军队维持次序。生娃提供安全依靠的必要性就没有了。
生娃创造财富
在农耕社会,劳动生成都是体力活,男性因为身体方面原因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主力。小时候在老家,家里人多的插秧,收谷都是很快搞完了。我们家劳力少,收稻谷时经常搞到最后。一片广阔的田野上就剩我家几块田,金黄的稻谷像一片矗立的孤岛。还得感谢承包到户政策,自己家的稻谷晚一两天收,也总算收完了。要是在集体劳动的年代,估计要饿肚子了。
在那时的人口就是劳力。成年人叫壮劳力,小孩叫半劳力。家里没有劳力的,都过得紧巴巴。现在不一样了。生产力大发展,以前几个人干的活,现在一个人机械化就能干完。以前在体力上处于劣势的女性,现在跟男性没有差别。现在干活不看人多,也不看人的力气有多大。
以前的社会没有给居民提供足够的保障, 主要靠养儿防老。现在社保,医保,商业保覆盖,养儿防老已经过时了,能力强的人甚至可以自己给自己准备好养老资源。
生娃已经不是为了创建财富,搞不好还成负资产。
养娃提供精神寄托
以前人的精神世界比较单一,孩子成为父辈,甚至祖辈的情感寄托。他们能从孩子身上看到希望,觉得生活有奔头。
现在的社会纷繁复杂,吸引人的东西太多太多了,没有孩子的人也能过得精彩。经常看到网上无孩人士晒宠物,晒花草鸟鱼,或者寄情于山水之间。也许会有人说,这样老了会难过。但是幸不幸福,都是自己的主观感受,其他人很难代入。
人生本就是一张单程票,有的人无论做什么选择都会后悔,另一些人做了选择就会毅然走下去。
“生娃”这道选择题,如果你准备好了就选“是”,没有准备好就选“否”。
我自己养孩子,不是为他给我养老(他能养活自己就行了), 更不是为了靠他创造财富。只想人生路上多几个亲人陪伴;我离开后,他们能证明在茫茫宇宙中,我曾经来过。
